
【前言】
毛主席曾经两次想要把外蒙古的领土收回来,但这个打算最后没能成功。那么,外蒙古的独立到底造成了啥影响呢?它不仅让中蒙两国的道路变了样,也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。
外蒙古离开中国后,是不是真的就像大家传的那样,走上了“自己当家作主”的路呢?毛主席为啥一次又一次地想把它收回来,却都没能成功呢?
【外蒙古独立】
外蒙古的独立不是一下子发生的,它经历了好多回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大国间的较量。要明白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,咱们得回到清朝快结束的时候,那时候中国正面临着里里外外的重重困难。
鸦片战争以后,外国势力不断来侵犯,咱们的土地被一块块割走,经济也一天不如一天。特别是沙俄,它一个劲儿地往中国北边扩张,而外蒙古呢,就正好卡在了这个关键的地方。
清政府的无能导致外蒙古的局势变得越来越棘手。虽说清朝一再表明外蒙古是它的地盘,但沙俄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插手,让外蒙古实际上已经被俄国紧紧拽在手里。
在这个过程中,外蒙古的一些地方首领和民族团体也开始想办法跟俄罗斯拉关系,他们想要摆脱清朝的管辖。其实,外蒙古的独立并不是单纯的民族自由行动,而是好多股力量你来我往、互相争斗的结果。
1911年,辛亥革命让清朝垮了台,这给外蒙古想要独立找了个好时机。在俄罗斯的撑腰下,外蒙古的当地头头宣布不再归中国管,慢慢地,国际上也开始承认他们了。
尽管中国政府及一些外交使团努力介入,但由于国内局势不稳,外蒙古的独立逐渐获得了国际上更多认可。与此同时,沙俄的军队已经进驻外蒙古,实际上掌控了局面,这让中国几乎没有办法进行反抗。
1912年,有了俄国的帮忙,外蒙古宣布自己独立了。这次独立,不光得到了当地贵族的拥护,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俄罗斯大国的策略安排。
俄罗斯想借着外蒙古独立来守住它在远东的重要利益,特别是要守好西伯利亚的边界。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,就像是站在旁边看的人,因为国内的内战、革命、领导层换人,让政府没办法专心去管外蒙古的事情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外蒙古的独立不仅仅是个民族自己的决定,它其实是受到了国际上大环境和大国之间较量很深的影响。
外蒙古之所以会“独立”,其实是因为有外部势力插了一脚。俄国瞅准了中国内部的短板,一步步推进,想在远东捞到更多好处。
【蒋介石的妥协】
1945年,二战快要打完了,苏联和美国在一些国际事情上的看法开始有了不同。战争结束后的世界,跟以前大不一样了。
中国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,外交上碰到的难题特别多,其中外蒙古问题就是得赶紧想办法解决的一个。
那时候的中国,虽然打败了日本侵略者,赢得了抗日战争,但战后的问题却多得数不清。国民政府跟共产党的战争眼看就要打起来,国内经济差不多要垮了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。
外面有强国的逼迫,家里又有战争的麻烦,蒋介石心里明白,要是硬争着不放外蒙古,可能会跟苏联关系搞僵,这样一来,中国从国际上得到的帮助也就少了。所以,在面对苏联的时候,蒋介石决定退一步。
想了很久之后,蒋介石决定派他最信赖的两个人,他的儿子蒋经国和外交部长宋子文,去莫斯科谈判。
1945年6月,蒋经国和宋子文到了莫斯科,心里头沉甸甸的,感觉责任重大。他们见的是苏联的大领导斯大林,这个人政治手段厉害,看得又远,明显已经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了。
在和斯大林的聊天里,蒋经国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说,他们希望在外蒙古的事情上,中国还能有点主权,起码名义上要有宗主国的地位,还希望能在经济、文化等方面有特别的联系。
蒋经国表示,外蒙古可以在内部事务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,但最关键的国家主权问题一定要守住。
可斯大林的反应却十分冷酷果断,面对蒋方提出的那些方案,他只是冷笑了一下,然后把雅尔塔协议往桌上一放。
这个秘密约定,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跟美国悄悄达成的,里面清楚地说了外蒙古要独立,这样苏联就能管住这个地方了。
这场艰难的谈判,到头来没让中国取得啥实际成果,外蒙古的独立还是没能被阻止,中国在这个重要问题上能用的牌几乎没有。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这次谈判虽然失败了,但并没有结束,毛主席仍然没打算放弃收回外蒙古。
【毛主席的试探】
在毛主席心里,外蒙古的独立,不光是丢了一块地方,更像是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受了委屈和羞辱。
毛主席一直觉得,内蒙古和外蒙古历史上关系很紧密,它们在文化、民族和地理位置上都相互挨着,联系很多。
所以,让外蒙古重新统一起来,不光是把咱们中国的土地收了回来,也是民族复兴路上的一大步。到了1949年年底,毛主席提议下,外交部长宋子文和苏联的米高扬举行了一次关键的会谈。
毛主席想借这个机会,再次和外边的人谈谈外蒙古的事情,他甚至有个大胆的想法,就是把内蒙古和外蒙古合并起来。
他觉得,这不光是收回失地那么简单,更重要的是要让民族实现统一和复兴,所以毛主席的这个想法有着很重大的政治意义。
不过,苏联那边干脆地拒绝了,米高扬直说,外蒙古老早就独立了,有了自己的政府、军队、文化还有经济体系,国际上也都承认了。
关于这事儿,毛主席的想法非但没得到认可,反而苏方的态度特别坚决,压根儿没商量的可能。
在那个时候的国际环境里,毛主席得面对一个狠心的真相:就算是在咱们社会主义大家庭里,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还是斗得很凶,苏联在这方面是一点都不肯妥协。
毛主席心里清楚,虽说咱们国家刚在国内赢得了革命的成功,可在国际上还得靠着苏联的帮忙和一起合作呢。
苏联对待外蒙古的方式,不光关系到他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,还牵扯到他们以后在战略上的较量。
虽然毛主席是在希望国家复兴的大环境下提出了统一方案,但在那时候的国际环境里,这个提议显得有点不切实际,没能获得苏联的认同和帮助。
毛主席没有马上打退堂鼓,毕竟新中国的外交路子是慢慢琢磨出来的,要拉拢外蒙古这事儿,在他心里还是挺重要的。
斯大林去世后,国际局势悄悄起了变化。赫鲁晓夫掌权那会儿,中苏关系似乎有了点好转的苗头,这给毛主席带来了一丝期盼。
因此,他打算再次提出把外蒙古收回来的想法,盼着能用更温和的手段和苏联谈妥这事儿。
毛主席的第二次努力,明显比第一次想得周全,他打算分步骤来做,就是先让两岸的经济文化恢复联系,然后慢慢增多政治上的交流,最后达到两岸统一的目的。
这个办法看起来能行,既能不闹得太僵,又能在中苏关系慢慢变好的情况下,一步步实现统一的目的。
虽然苏联的新领导人在说话上变得温和了些,但在处理具体事情时,他们还是坚持强硬的态度。
在赫鲁晓夫掌权时,苏联方面坚持说外蒙古已经独立,不可能再回到中国。毛主席的第二次努力,结果还是没能成功。
1945年,外蒙古搞了个“全民投票”,结果几乎所有人都选了独立。表面上看,好像是蒙古老百姓自己乐意,可实际上呢,这都是苏联在背后一手导演的。
从投票选举的情况来看,外蒙古的“独立”不是老百姓自己主动想要的结果,而是苏联强行干涉,并通过一连串复杂的手段才实现的。
在那次投票决定之前,苏联不仅给外蒙古派去了好多政治上的帮手,还搞了好多政治学习活动,发了不少宣传资料,来使劲儿推“独立”这事儿。
最重要的是,苏联军队亲自参与了投票,投票站点全由苏军看守,就连数票的工作也是由苏联顾问来负责的。
所有这些都让公投的结果几乎成了定局——外蒙古的独立早已被纳入苏联远东战略之中,外蒙古的“自主”其实是由外部力量推动实现的。
【结语】
碰到历史里的坎坷和不易,就像中国历史上每次艰难选择那样,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,就是让民族兴盛起来,国家统一起来。
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要想国家统一、领土完整,不光得靠聪明的外交手段,更得靠强大的整体实力。
参考材料
2008年7月23日,凤凰卫视报道了一篇文章,标题是《俄罗斯档案揭秘:毛泽东两次提议外蒙古重回中国(附图)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