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年对俄乌战争来说,简直像是最关键的一年,局势变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复杂。大家都以为,西方国家会帮助乌克兰更有优势,但是事情的发展让人有点意外。没想到,随着战争深入,俄罗斯的军工能力却大爆发,把之前以为的局面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俄罗斯的“天竺葵-2”无人机的产量猛增。据《军事观察》杂志(MWM)报道,从2023年开始,这款无人机的产量已经翻了十倍!刚开始每月生产300架,现在每天能生产上百架。未来,俄罗斯的军工业甚至打算每天出产500架。简直像工厂开了“无人机快递站”,随时准备把无人机送到战场上去。
反观美国和欧洲国家,现在都遇到难题。乌克兰的支持变得困难不少。根据Politico的消息,有三位美军官员透露,美国国防部在查看弹药库存后,决定要暂停向乌克兰供应多种弹药。不仅包括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、155毫米炮弹、还有“海马斯”火箭炮和“毒刺”导弹。这意味着,美国的弹药储备快用光了,援助力度受到极大限制。
而欧洲几个大国虽然还能站出来帮乌,但他们的军工业实力远远比不上美国,也没那么多弹药。除了提供弹药之外,让西方国家的先进情报变得格外重要。通过加强对战场的监控和情报支持,乌克兰能用有限的远程精确打击装备,打出一定威慑力量。
这招果然奏效。近日,乌克兰用F-16战斗机发射法国的地对地导弹,成功在克里米亚和顿巴斯摧毁了好几处俄军的防空阵地。据说里面大部分是“铠甲”系列的近防系统,乌军打掉了不少。更激动人心的是,乌克兰还用“海马斯”火箭打掉了俄海军副司令的“指挥中枢”,这是个很有象征意义的胜利。
乌媒把这些成果都说得归功于西方提供的情报,比如实时战场信息,让乌克兰行动更精准。澳大利亚的动作也让乌克兰感到振奋。澳大利亚官方宣布要派出空中侦察和监视力量,还把空军的侦察飞机和护航战斗机派到波兰。有人猜测,这些飞机可能直接部署在乌克兰的军事基地,就像是“插到战场上的眼睛”,这让俄罗斯非常不安。俄方早就说过,一旦西方军机进入乌克兰,就等于把自己变成“合法打击目标”。
故事的高潮发生在7月4日凌晨,俄军发动了对基辅的大规模突袭。它们先用50架“GERAN”无人机作为诱饵,吸引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出动,然后再发射16枚导弹,目标直指基辅的茹良尼国际机场和瓦西里科夫空军基地。这些导弹中,有“伊斯坎德尔-M”和“伊斯坎德尔-K”战术导弹,也有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。
这次袭击显得很“狠”,把昂贵的导弹都用出去了,就为了抓住“重点”。可以看出,俄军一旦发现“目标”在那两个机场附近活动,就会下狠手,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击——只是为了确保把“坏人”一锅端。这一波行动,既是战术上的歼灭,也是对乌克兰的一次硬核威慑。
今年战局变得极不平凡。俄罗斯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生产能力,而美国和欧洲虽然也在努力帮忙,但实力有限,只能依靠情报和监控来弥补。俄乌双方的“硬碰硬”变得更加激烈,随时可能因为一次突发的行动,掀起更大风浪。谁会笑到最后?还得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