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51年秋天,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政协会议上,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战士突然从座位上弹起来,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喊道:"报告!咱这军装可不能瞎改啊!"全场目光刷地聚在这个愣头青身上,连主席台上的毛泽东都放下了文件。
这个敢在庄严会场放炮的小伙子,正是朝鲜战场上专打美军坦克的狠角色——苏吊蛋。这名字一报出来,会场里有人憋不住笑出了声。毛泽东乐呵呵地说:"打仗是好样的,就是名字不雅观。我给你改个名吧?"毛笔一挥,"苏兆丹"三个遒劲大字落在宣纸上。周总理在旁边直拍手:"兆丹好啊,革命事业红红火火!"
1929年太原狄村的黄土坡上,贫农老苏家添了个皮小子。按山西老话,取个贱名好养活,"吊蛋"这名字就烙在了孩子身上。谁曾想十六年后,这个满山跑的野小子会拎着三八大盖钻进吕梁山的抗日队伍。头一回打仗就跟着老兵端掉了二十多个日本兵,那叫一个虎!
真正让这小子蜕变成爷们的,是1948年太原城下的血战。冶城阵地上,子弹跟下雨似的,苏吊蛋大腿中弹愣是拖着伤腿往前爬,靠手榴弹炸飞了敌人的机枪。全营三四百号人,活下来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。转过年在狼坡山,他带着五个兵顶着炮火冲上去,用捆成捆的手榴弹端了敌军指挥所。那会儿他才二十一,军功章已经挂满前胸。
朝鲜战争一打响,这个打起仗不要命的主儿被挑进反坦克部队。从玩步枪到摆弄反坦克炮,他愣是把自己练成了人肉瞄准镜。1951年7月27日,金华甘凤里山谷里,美军陆战队的铁王八排着队往阵地上碾。电话线早被炸断,眼瞅着坦克都冲到五百米了,苏吊蛋一拳砸在掩体墙上:"开炮!要枪毙就枪毙我苏吊蛋!"
头一炮就掀了领队坦克的天灵盖。美军飞机立马跟马蜂似的扑过来,炸弹把阵地犁了一遍。硝烟里看见两门炮被炸歪,装弹手倒在血泊里,苏吊蛋眼都红了。他蹿到炮位前,五发炮弹连珠炮似的轰出去,直接把美军指挥坦克打成了大火球。这一仗干翻五辆坦克,歼敌两千多。后来才知道,那辆着火的铁王八里坐着个美军上校。
从朝鲜回来参加国庆观礼,这个在枪林弹雨里眼皮都不眨的汉子,见着毛主席敬酒时手抖得像筛糠。可听说要改军装取消衣领,他那股子倔劲儿又上来了,这才有了怀仁堂里放炮的一幕。主席赐名时,他摸着后脑勺直咧嘴,那憨样把会场里的人都逗乐了。
停战后组织送他去军校深造,眼看要奔前程了,谁知部队整编把他给"撂了单"。揣着军功章和主席题字回到太原,英雄变成了砖瓦厂的搬砖工。窑火烤得人脱皮,他弓着腰一趟趟运砖坯,汗珠子砸在窑砖上滋滋响。村里人指指点点:"瞧见没?这就是那个吹牛说见过毛主席的。"
1961年更倒霉,因为举报领导亲戚吃空饷,反被扣帽子丢了工作。寒冬腊月里,朝鲜战场留下的腿伤疼得他整宿睡不着,只能摸着那张泛黄的题字熬日子。最困难时,有人劝他拿军功章去换粮食,这个犟种直摇头:"饿死也不能卖荣誉!"
1978年部队来人平反时,他正在稻田里插秧,佝偻的背脊像张拉坏的弓。安排到耐火材料厂上班,五十多岁的人每天最早到车间,把机器擦得锃亮。有回车间小年轻笑话他:"老苏头,听说你当年还见过毛主席?"他嘿嘿一笑,从贴胸口袋掏出那张保存了三十年的纸条,已经黄得跟老树叶似的,可"苏兆丹"三个字还清清楚楚。
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,82岁的苏兆丹坐着轮椅被推上领奖台。主持人念到"战斗英雄苏兆丹"时,台下掌声雷动。记者把话筒凑过来问感想,老人看着满堂后生,就说了句:"比起埋在朝鲜的战友,我知足了。"
这话说得轻,可懂行的人都知道分量。当年在甘凤里和他一起打坦克的战友,现在都长眠在异国他乡。主席赐的名字他守了一辈子,就像守着那些再没回来的兄弟。领完奖回养老院的路上,他让护工推着轮椅在狄村的老砖窑转了一圈。窑早拆了,就剩半截烟囱杵在那儿。夕阳照在老人胸前的勋章上,反光晃得护工直眯眼。
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,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