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光伏行业正经历十年最冷寒冬,产品价格跌穿成本线,全行业深陷亏损泥潭。 但转折点突然降临,国家一周内三次出手整治“低价内卷”,光伏玻璃龙头集体减产30%,硅料价格单日暴涨10%。 大摩、北向资金和社保基金已提前扫货破发光伏股,成本线附近埋伏等待行业反转。
行业寒冬有多冷?
多晶硅料价格一度暴跌至每吨倒贴4475元,企业卖一吨亏一吨。组件价格跌破0.7元/瓦,创十年新低。 新疆硅料大厂被迫单日减产1500吨,窑炉焖火、产线关停成为常态。 行业平均开工率仅35%-60%,超六成产能闲置。
上市公司财报一片惨淡。某组件龙头一季度净利润暴跌91%,扣非净利润缩水86%;另一硅片企业半年亏掉5.9亿,直接终止IPO。 业内共识:当前亏损程度已超过2012年行业至暗时刻。
政策重拳打破恶性循环
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释放关键信号:严打“低于成本价销售”,违规企业直接停产。 这已是七天内的第三记重拳,此前《人民日报》点名光伏恶性竞争,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火速修订增加“禁止亏本抢单”条款。
地方政府招商乱象被精准打击。发改委突击核查企业账本,对“亏本换市场”行为零容忍。 光伏玻璃行业率先响应,7月产量骤减30%,对应45GW产能紧急刹车。
资本暗流涌动
机构动作比政策更快。 今年一季度,北向资金狂买某破发光伏股2620万股,大摩同步建仓2189万股。 这家全球组件出货量前五的企业,上市三年股价仍低于发行价11.1元,机构成本锁定在10-11元区间,当前浮亏约10%。
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悄然布局。 正泰电器获四只国家队基金联合重仓,持仓比例达4.05%;通威股份、隆基绿能等龙头出现在外资增持名单前列。
技术路线生死竞速
技术迭代正加速淘汰落后产能。 BC电池(背接触电池)成为新战场,转换效率突破25.4%的爱旭股份海外订单激增60%;隆基绿能推出700W+功率的HIBC组件,技术溢价明显。
银浆成本高企倒逼材料革命。 聚和材料的铜浆技术已向头部厂商供货,用铜替代银使每瓦成本直降0.1元。 帝尔激光的BC电池设备单台价值翻倍,市占率高达80%。
出海企业绝地求生
欧美市场成为救命稻草。 美国AI数据中心带来60GW增量需求,中国组件企业抢滩免关税窗口期(2025年5月31日前)。 欧洲分布式市场更愿为高效组件买单,BC组件溢价达30%,钧达股份、阳光电源海外毛利率飙升。
碳关税倒逼技术升级。 欧盟要求组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,头部企业单瓦能耗降至传统技术的1/13。 未达标企业面临出海通道关闭风险。
风险仍在发酵
产能出清远未结束。 当前行业真实产能利用率不足60%,库存硅料高达27万吨,硅片积压21GW。 二线企业现金流濒临断裂,年底工人薪资结算或引发倒闭潮。
政策执行面临挑战。 与钢铁行业不同,光伏产能较新、民企利益难协调,环保手段难以施压。 日本水泥业“合资去产能”模式被借鉴,但企业退出意愿仍然不足。
#图文打卡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