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7月的伊斯兰堡,一则“狠话”像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瞬间搅乱了南亚军贸市场的平静——巴基斯坦退役空军准将哈立德·奇什蒂公开放话:若印度获得俄罗斯苏-57隐形战机,巴方将放弃采购中国歼-35,转而要求购买更先进的歼-20!这个消息一出,国际舆论炸开了锅:巴铁这是在给中国“施压”吗?还是藏着什么没说透的算盘?
让巴方如此紧张的,是印度与俄罗斯刚签署的苏-57E引进协议——不仅要引进战机,还要“源代码开放+本土化生产”。对巴基斯坦来说,这意味着印度很快会拥有五代机优势,原本就脆弱的空中力量平衡,这下要被彻底打破了。就在印度采购团飞往莫斯科的第二天,奇什蒂的话就传了出来,但熟悉巴铁风格的人都明白,这不是真的要“换飞机”,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“战术组合拳”。
这套组合拳的第一拳,是打给印度看的。巴方通过释放“歼-20选项”,实则是在制造战略威慑——你敢拿苏-57,我就敢要更先进的歼-20,就算不一定能拿到,也让印度在边境挑衅前先想想后果。第二拳,是打给中国看的。原定的40架歼-35采购计划突然生变,其实是在争取更优条件:单价从8000万美元压到6500万美元,同时寻求技术转让和本地化生产许可。第三拳,是打给美国看的。当美国以“防止技术泄露”为由冻结F-16升级包时,巴方用“军购转向”暗示:再不松绑,美国将彻底失去南亚军售的支点。76亿美元的年度军费要扛起三军现代化,巴铁的“精打细算”背后,是勒紧腰带的国防现实。
面对巴方的“要价”,中国的回应很干脆:歼-20是非卖品,没有商量余地。这不是对盟友的冷落,而是基于冰冷的地缘政治演算。核心技术的“铜墙铁壁”首先无法突破——歼-20的涡扇-15发动机、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、隐身涂层配方,这些耗费二十年攻坚的核心机密,价值远超百亿军售订单。就像美国将F-22列为“禁止出口品”,中国同样深谙“国之重器不可示人”的铁律。地区平衡的天平更不容扰动——若歼-20真落地巴基斯坦,印度必然疯狂反制:加速引进苏-57E、求购美国F-35,甚至启动核威慑升级,让本就如火药桶的克什米尔局势彻底失控。经济账同样清晰:歼-20单机维护成本是F-16的三倍,全寿命周期消耗堪比“吞金兽”,巴军全年预算的三分之一填进去,恐将陷入“借钱养战机”的困局。真正的盟友,不会给朋友挖债务陷阱。
当舆论聚焦“歼-20禁售”时,却忽略了关键事实:对巴基斯坦而言,歼-35恰是克制苏-57的“致命杀招”。隐身性能的碾压优势决定战场胜负——苏-57的雷达反射截面达0.5平方米,相当于家用轿车;而歼-35仅0.01平方米,堪比飞鸟。这意味着歼-35能在苏-57毫无察觉时突进到50公里内,后者却在200公里外就被雷达锁定。作战体系的代差更令印度胆寒——巴方采购的不只是战机,而是空警-500预警机+霹雳-15E导弹+歼-35的“猎杀链条”。2025年印巴模拟对抗中,这套体系六次“击落”印度阵风战机,而苏-57至今连配套预警机都未解决。价签上的差距同样惊人:歼-35单价仅6500万美元,全系统采购仅需40亿美元,还可享受中国低息贷款和技术培训。用苏-57三分之一的价钱,获得超越苏-57的战斗力——这才是巴铁最务实的抉择。
七月底的伊斯兰堡,高温炙烤着空军司令部的窗户,巴国防部官员终于澄清:“我们从未放弃歼-35计划”。而沈阳飞机厂的脉动生产线上,一架编号“3503”的歼-35刚完成总装,机翼下的新月标志格外醒目。它飞向卡拉奇的那天,或许不会有太多媒体关注,但懂行的人都明白,这架飞机承载的,是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——不是靠“要价”争面子,而是靠“务实”求生存。就像老话说的,“鞋合不合适,只有脚知道”,巴铁选歼-35,选的不是最先进的,而是最适合自己的。而中国的“非卖品”回应,选的不是眼前的订单,而是长远的地区和平与盟友信任。这场军购博弈的结局,其实早就写在了“务实”两个字里——大国守的是底线,小国拼的是智慧,而真正的合作,从来都是彼此成就的“双向选择”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