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昂体育

热线电话:
意昂体育
热门搜索:
你的位置: 意昂体育 > 产品展示 >

孙中山唯一的儿子,49年为何没跟随蒋介石去台湾,后来过得如何?

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:94 发布日期:2025-07-29 09:25

前言

1949年1月21日,蒋介石宣布下野。

但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孙科也陷入两难之地,一边是竞选副总统失利,一边是李宗仁争取中间力量,想要瓦解他在广州的势力。

3月8日,在李宗仁的打击下,孙科被迫辞职。

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,辞职后的孙科并没有随蒋介石败退台湾,而是辗转来到广州香港,后又长期蛰居海外,过上了隐居生活。

孙科为何会拒绝蒋介石?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?

子承父业,初次结识蒋介石

孙科出生于广东香山,是孙中山先生与第一任夫人的长子。

因为父亲孙中山先生常年在外奔波革命,所以孙科幼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母亲待在一起。

1895年,第一次以反清为目的的广州起义因有人泄密而以失败告终,作为起义领袖的孙中山先生也遭到逮捕。

此时他最为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家的妻子与孩子安危。

于是,在他安排下,一家人飘洋过海,来到美国檀香山投靠孙中山先生的哥哥孙眉进行避难,而孙中山先生本人此时还在为革命事业奔走。

那时,孙眉有一个大农场,闲暇时间里,孙科就跟随农场里的人干些农活,也就是在檀香山,孙科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。

而在孙科的教育上,陪伴他左右的母亲卢慕贞没少费心。

刚到檀香山的时候,孙科还不大,全靠他的母亲卢氏教学。虽然卢氏所受的教育并不多,但也能应付一些类似《三字经》之类的启蒙之学。

后来,他的伯父便为他请了一个老师,教授他的国学课程。

等到孙科10岁的时候,他又开始学习西学和英文,在此期间,孙科勤奋努力,学习成绩十分优秀,曾连续跳级,后又提前毕业。

1910年,孙中山先生因革命事业抵达檀香山。

这对孙科来说,无疑是个好消息,他终于能与久未逢面的父亲说上话。与此同时,这也为他以后从事革命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在与父亲的聊天过程中,孙科知道了同盟会的存在。

这一年,孙科十九岁,深切感受到了世界形势大变,当时的中国非革命不可。

于是,他义不容辞加入了中国同盟会,学习之余从事报刊编辑工作。

当时报刊人手紧张,每个人负责的任务杂多,熬夜成了家常便饭。但满怀革命热情的孙科,却甘之如饴。

而在另一边,远在中国的父亲孙中山先生一边忙碌着革命事业,一边也操心着孩子的教育。

在大学期间,孙科曾对莎士比亚等文学著作爱不释手。孙中山先生见此,格外嘱咐他要多读与政治经济相关的书籍,将来好为革命救国做准备。

此后,孙科收到了父亲寄来的大量书籍,也阅读了许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著作,这也为他的革命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
1917年,俄国二月革命爆发。这一年,孙科的求学生涯结束,准备回国,从此正式开启他的政治生涯。

回国后,凭借先前的报刊工作经验,孙科担任了多种刊物的编辑,后又在国民政府中担任多种要职。

在此期间,他结识了只比他大四岁的蒋介石。

一开始,在孙科担任广州市长期间,蒋介石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。

1913年,蒋介石加入中华国民党(1919年改组成为中国国民党),凭借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,逐渐受到孙中山先生重用。

孙科(右二)

随着父亲孙中山先生多次向他提及蒋介石的能干,孙科慢慢就记住了蒋介石。

不过,年轻气盛的孙科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。

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他与蒋介石之间不止与此……

公开反蒋,坚决主张抗日

1925年春,孙中山先生先生与世长辞,享年58岁。

自1924年起孙中山先生身体抱恙,孙科就一直随侍在侧。后又亲自负责父亲的后事,草拟孙中山先生的遗嘱。

作为国民党领袖的孙中山先生,他的逝世,对国民党来说是件大事。此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1926年初,蒋介石发动“中山舰事件”,严重打击了汪精卫势力。

原本资历较浅的蒋介石一个一个击破,眼见蒋介石的野心逐渐暴露,这遭到了孙科的强烈反对。

他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横表现出极大的不满,政治主张极为不同,于是开启了反蒋之路。

1931年初,蒋介石扣押国民党元老胡汉民,社会局势动荡不安。

在两广方面的拥护下,孙科接替胡汉民的位置担任重要职务。3月25日,孙科联合唐绍仪等人要求蒋介石下野。

5月,孙科又与汪精卫等人,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广州国民政府。

虽然他们在外交上坚决抵制日本侵略,但实际上却面临着困难境遇,不仅基础不牢,而且在财政上面临着极大的困境。

为了应付日本持续扩大侵略的野心,同时响应群众高涨的抗日热情,孙科提出对日绝交方案。

然而,这与蒋介石、汪精卫的对日政策截然相反。

此时的蒋介石与汪精卫再也按捺不住,于是走向合作。没过多久,在蒋介石、汪精卫二人的联合配合下,孙科最终辞职。

在动荡的社会形势下,孙科与蒋介石、汪精卫的关系曲折多变。

1932年9月,蒋介石邀请孙科到庐山见面,主动让步。

第二年一月,孙科来到南京出任立法院长,与蒋介石合作。

不过,没有绝对的朋友,也没有绝对的敌人。蒋介石和孙科二人各有打算,合作还是为敌,都取决于当时自身的利益。

另一方面,在抗日战争时期,孙科对中苏关系的维护做出了不少的努力。

首先在于,他与父亲孙中山先生一脉相承的对苏主张:冷静而务实。

1935年,出于中苏外交的需要,中苏文化协会成立。

之后孙科任会长,他主张将苏联作为朋友,在这期间,他还曾四次去到苏联,为促进中苏文化交流、增进中苏友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,在孙科的努力下,他曾为中国抗战争取到了3.5亿美元的贷款,这为抗日战争提供了财力支持。

十余年落魄海外,思乡心切返台湾

但随着抗战的胜利,蒋介石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,他不顾人民的反对,公然挑起内战。

不过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,1948年年底,二次出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孙科还没有认清现实,想要通过和谈以此挽救国民党统治,不出所料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
后在副总统的竞争上,孙科又与李宗仁结仇,两人都想要动摇对方的地位。

不久,在这场争夺中,李宗仁胜利,孙科被迫下台。而此时的蒋介石也失去了美国的信任。

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,但此时的孙科却面临着“该何去何从”的问题。

正在这时,蒋介石“希望”他前往台湾。

此时的孙科心知肚明,蒋介石之所以这样热情邀请,不过是想要利用他作为孙中山先生儿子的身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
与蒋介石几十年的恩怨矛盾,使他明白,他们不是一路人,至少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分道扬镳的。

于是,他没有应约。

与此同时,中共方面也劝说他留下来,继续在大陆生活。

然而,此时的孙科已经对政治毫无信心,这个邀请他也拒绝了。

1949年3月,疲惫不堪的他只身前往香港。这一年,孙科58岁。

不过,他在香港的日子也不太平,昔日的国民党官员纷纷前来拜访,孙科一日不得清闲。

没有办法,孙科只得另寻安静的住所。

据他的部下回忆说,1950年的夏天,孙科曾向他表露出国疗伤的意愿,此时的他不仅身体状况不佳,因其屡次受他人打扰,心情也很是郁闷。

几经辗转,孙科终于拿到护照,带着夫人准备前往法国巴黎。

远离昔日政治上的勾心斗角,沉浸在巴黎的绮丽风光中,孙科的疲惫洗刷了一大半,这时的他神采奕奕。

1952年,孙科又从巴黎来到美国。

与巴黎富裕的观光生活不同,在美国的十年,孙科与其家人的生活过得很艰难。

初到美国时,他与夫人只能寄居在儿女的家中。

没有固定工作的夫妻俩只能靠着卖房子的钱维持生计,但家里大大小小都需要用钱,这点积蓄哪够他们生活呢?

于是,靠着子女的接济,孙科夫妻俩的生活过得很清贫。据传,甚至有一段时间,他们拮据得只能靠吃红薯来填饱肚子。

但物质上虽然困难,孙科晚年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。

远在异国他乡,没有熟人来打扰,也没有政事需要烦心,孙科似乎又重新回到了他年轻时异国求学的那段时光。

在一贫如洗的日子里,他靠着书籍填满自己的空虚,孙科好像又想起了幼时父亲对他的嘱托,要多读书,读有用的书。

他在美国的十几年里,每天就是去家附近的图书馆看看书、在家看看报、累了就到周围散散步,过上了平静的隐居生活。

然而,就在所有人逐渐要忘记孙科的名字,以为他就要从此这样平静下去时,他却好像跟大家开了个玩笑,决定前往台湾。

那么,是什么让他愿意打破往日的平静,不计与蒋介石的前嫌重回台湾呢?

有人猜测,一方面是由于多年的异国漂泊生活,让孙科对故乡的眷念日益加深,前往台湾的意愿日渐强烈。

另一方面,孙科本人的政治抱负仍没有实现,多年的隐居虽然使他的生活回归平静,但不足以告诫他曾失落过的心灵。

而更为可信的说法是,他与国民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令他割舍不掉。

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,结果都是一样的。

1965年10月,孙科带着夫人乘专机由美国回到台湾。2000余人亲自接机,这位异国流浪15年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,感慨万千。

第二年9月,孙科担任“考试院”院长,重回政坛。

1973年9月13日,孙科因突发心脏病,结束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,享年82岁。

近日,意大利的某知名艺术家在上海开办自己的艺术首展。展览所在的别墅正是孙科曾经的住宅。

一时之间,“孙科”这个名字又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。

结语

回望孙科的一生,可以说是曲折而又丰富的。

他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儿子,也曾是国民党重要高官。

他曾在外漂泊留学,也曾流亡海外过着无人问津的隐居生活,人生的最后几年又重回政坛。

当然,在政治上对孙科的评价是毁誉参半。

有人认为他没有骨气,最后还是向蒋介石妥协,也有人认为,他矢志不渝,表现出来对国民党的愚忠。

但无论如何,孙科在历史上曾坚决主张抗日,以及对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……

产品展示